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其姓氏而得名。这座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建筑群,在抗战时期被国民党军统局改造为秘密监狱,成为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青砖灰瓦的院落看似平静,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成为新中国诞生前夜最黑暗 yet 最光辉的记忆载体。
1943年至1949年间,白公馆关押过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等数百名革命志士。在仅有10平方米的牢房里,革命者用筷子磨成竹签笔,用棉灰调水作墨,在废纸上写下《狱中八条意见》等珍贵文献。这些用生命凝成的文字,既有对革命经验的总结,更有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牢墙上的《哭陵》诗句“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至今仍传递着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陈然《我的“自白书”》
在特务严密监视下,狱中党组织秘密成立“铁窗诗社”,用诗歌传递信念;通过敲击墙壁的莫尔斯电码,建立了牢房间的通讯网络;甚至用香烟盒纸创办《挺进报》狱中版。当得知新中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时,难友们用红色被面和黄草纸连夜制作了一面“心中的旗帜”。这些在极端困境中依然闪耀的智慧火花,正是革命者用生命践行的忠诚信仰。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当局对白公馆、渣滓洞实施大屠杀。200多名革命者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仅有19人因敌人仓促撤离幸免于难。烈士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教师出身的黄显声将军留下“我死了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的遗言,展现了对革命事业的绝对信心。
如今的白公馆作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接待超过300万参观者。原样保留的刑讯室、烈士遗物和3D全息投影再现的历史场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特别是面向青队的“红岩班”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话剧《红岩魂》等形式,使红色记忆跨越时空与新时代对话。这里不仅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
白公馆的青砖黛瓦默然伫立七十年,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当参观者抚摸监狱外墙那些被岁月磨圆的棱角,仿佛能听见革命先驱“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铮铮誓言。这座用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正如歌乐山上的常青松柏,永远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昭示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