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公馆坐落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将其改造为秘密监狱,成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重要场所。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自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含义,成为抗战岁月中黑暗与抗争的缩影。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既是全国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也成为了国共两党暗流涌动的角力场。白公馆作为军统的核心监狱,关押过罗世文、车耀先、许建业等众多革命志士。狭小的牢房、阴冷的地窖、残酷的刑具,无声诉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据档案记载,囚犯在此遭受电刑、老虎凳等酷刑,却仍有如江竹筠(江姐)般的烈士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不屈脊梁。
白公馆建筑主体为中西合璧风格,主楼三层配有阁楼,院墙高筑电网密布。牢房分为“忠斋”“孝斋”等区域,每间不足8平方米的囚室常关押十余人。地下一层的刑讯室保留着铁镣、皮鞭等实物,而墙体上至今可见囚徒刻下的“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等绝笔诗。这些空间细节如同历史切片,真实还原了特殊年代的政治生态与人权境遇。
1949年“11·27”大屠杀中,白公馆与渣滓洞共300余人遇难,仅19人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红岩革命纪念馆共同构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展出的《狱中八条意见》手稿,是烈士们用生命凝练的政治遗嘱,对当代廉政建设仍具警示意义。每年清明,红梅花开时节,众多民众前来献花缅怀,让白公馆不仅是历史伤痕的载体,更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课堂。
如今的白公馆庭院寂静,黄葛树虬枝盘结,参观者透过铁窗望见的不只是历史场景,更是对和平与民主的深刻思考。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警示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呼唤对人性尊严的永恒守望。2019年实施的《重庆市红色遗址保护条例》,更使这类遗址的维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让抗战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教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