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始建于1930年代。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里被改造成国民党军统局的本部监狱,成为关押政治犯的重要场所。其依山而建的三层青砖小楼,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与转折。
1939年至1946年间,白公馆作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组成部分,关押过大量中共党员、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如著名革命烈士车耀先、罗世文等。狭窄的囚室、阴冷的地牢以及院内那棵被称为“消息树”的黄桷树,无声诉说着那段暗夜中的抗争。据统计,抗战期间这里曾囚禁过近2000人,其中数百人牺牲。
“狱中八条”等珍贵史料正是由白公馆在押党员秘密总结的斗争经验,成为中共狱中斗争的重要文献。
主体建筑内保留着当年的刑讯室、警卫值班室和狭窄的囚房。每间不足6平方米的囚室通常关押6-8人,墙上仍可见革命者刻下的诗句与记号。地下一层的禁闭室终年不见阳光,仅能通过通风孔呼吸,这些物理空间成为具象化的历史教科书。
看守台:视野覆盖整个院落,体现严密监控体系
放风坝:囚犯唯一接触外界的场所,暗藏秘密交流
高墙电网:象征当时的政治高压环境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撤离前在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重庆解放后,白公馆与相邻的渣滓洞共同被辟为“红岩革命纪念馆”,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庭院中盛放的石榴树和紫薇花,与昔日刑具形成强烈对比,寓意着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白公馆每年接待逾百万参观者。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历史建筑,更在于通过实物、档案和影像资料构建集体记忆。2019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青年一代能沉浸式理解抗战时期的斗争精神。
这座青灰色建筑犹如一座活的历史纪念碑,提醒世人珍惜和平、坚守正义。其砖瓦之间封存的不只是重庆的抗战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展现的韧性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