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沙坪坝区郁郁葱葱的歌乐山下,一座青砖灰瓦的中西合璧建筑静静伫立。这座被称为“白公馆”的三层小楼,看似寻常,却在抗战时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1939年,军统局租用原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香山别墅”设立秘密监狱,因白驹自诩为白居易后代,故得名“白公馆”。
抗战相持阶段,白公馆成为关押“政治犯”的重要场所。这里曾囚禁过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知名人士。监狱内部条件恶劣,牢房阴暗潮湿,仅有的小铁窗是唯一的光源。囚徒们在此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在狱中建立起秘密党支部,用香烟盒纸传递情报,在放风时悄声交流战况。他们甚至在看守眼皮底下编写《挺进报》狱中版,用指甲在墙壁上刻下“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铮铮誓言。
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囚徒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没有纸张,他们用筷子蘸着棉灰调制的“墨汁”在草纸上写作;没有乐器,他们用饭钵敲击出《国际歌》的旋律。黄显声将军在牢房墙角种下一棵石榴树,戏称“监狱果园”,这棵象征生命力的树木至今仍在庭院中生长。
最令人动容的是“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这个在监狱中长大的孩子,利用年龄小的优势成为地下通信员,在牢房间传递消息。他人生中唯一见过的鸟儿,是狱友用草纸折叠的“囚鸟”,这个细节成为白公馆纪念馆最催人泪下的展品。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对白公馆实施大屠杀。包括《红岩》作者罗广斌在内的19人侥幸脱险,而200多名革命者却永远长眠于此。幸存者回忆,就义前夜,囚徒们隔着牢房墙壁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穿透铁窗,在歌乐山山谷久久回荡。
大屠杀现场留下的血衣、弹孔,以及遇难者在墙壁上刻下的遗诗,如今都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中“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诗句,至今仍清晰可见。
1956年,白公馆作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公众开放。原样保留的刑讯室、地牢,复原的牢房布局,以及大量珍贵文物,真实再现了那段黑暗而光辉的岁月。近年来增设的多媒体展陈,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参观者与历史人物“对话”,增强了历史的感染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每年举办的“11·27”纪念活动,邀请幸存者及其后代讲述亲历故事,使红色记忆得以代代相传。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此举行成人礼,在革命先烈面前宣誓担当时代使命。
白公馆不仅是抗战历史的实物教材,更是民族精神的熔炉。它提醒世人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警示权力必须受到制约。近年来,学界对白公馆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化,从多维度探讨特殊时期的人性考验与制度反思。
这座建筑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历史的真相或许沉重,但唯有直面过去,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当游客触摸牢房冰凉的铁窗时,穿越时空感受到的不仅是苦难,更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不灭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