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因其姓氏得名。抗战时期,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被国民党军统局改造为秘密监狱,成为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魔窟。青砖灰瓦的院落看似平静,却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在铁窗中的坚贞不屈。如今,作为红岩联线重要组成部分,白公馆已化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块砖石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穿越时空长廊,馆内复原的牢房仍保持着当年的格局。窄小的囚室不足十平方米,仅有的通风口在高处投下微弱光线,阴冷潮湿的墙壁上依稀可见革命者刻下的诗句。刑讯室内锈迹斑斑的脚镣、老虎凳,无声展示着敌人残酷的审讯手段。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许晓轩、车耀先为代表的革命者用信念筑起精神高地,让白公馆成为淬炼英雄气概的熔炉。
白公馆最动人的故事藏在细节里。在极端恶劣的关押条件下,革命者秘密成立了“狱中学习小组”,用稻草秆蘸着米汤在《圣经》空白处传递情报;他们用香烟盒制作象棋,在放风时以暗号联络;女共产党员韩子栋伪装精神失常十四载,最终借买菜机会成功越狱。这些看似微小的反抗,实则是用智慧与勇气书写的生存史诗。
particularly令人动容的是“绣红旗”事件。1949年10月7日,狱中同志通过秘密渠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难友们连夜用红被面和黄草纸制作五星红旗。虽然他们对国旗样式只能靠想象,但绣出的每一针都饱含着对光明的渴望。这面特殊的红旗如今陈列在展厅中,其褶皱间仍跃动着“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赤子情怀。
漫步白公馆,游客总会在地牢出口的纪念碑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正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缩影。据统计,白公馆先后关押过近百名政治犯,至重庆解放时仅有19人幸存,但他们的精神火种却燎原不息。
当代青年在此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展览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小萝卜头”宋振中使用过的半截铅笔,这个8岁遇难的孩子在狱中坚持学习的故事,让无数参观者泪洒衣襟。而仿制的《挺进报》印刷工具,则见证着革命者在黑暗中传播真理的智慧。这些实物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使英雄气概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作为重庆抗战文化的地标,白公馆与附近的渣滓洞、松林坡共同构成红色记忆群。当地政府创新传承方式,每年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组织青少年在馆内上演沉浸式话剧《烈火中永生》;开发AR导览系统,扫描刑具编号即可观看历史影像;甚至将革命者食谱开发成“忆苦饭”体验项目,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
夕阳西下时,白公馆墙角的石榴树依旧花开似火——这是难友们当年亲手种植的生命象征。当游客抚摸粗糙的树皮,仿佛能触碰到历史脉搏。这座建筑不仅是抗战历史的容器,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提醒着世人:英雄气概从未远去,它化作城市DNA,在新时代继续滋养着山城的英雄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