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几孔朴素的窑洞静静伫立于黄土坡上。这里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旧址,抗战时期曾汇聚了冼星海、贺敬之、王朝闻等文艺大家,成为“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思想策源地。1938年4月10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倡议下,鲁艺正式成立,其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至今仍镌刻在旧址石碑上。
一、窑洞里的文艺星火鲁艺创办之初,教室是土窑洞,课桌是膝盖,教材是粗糙的马兰纸。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艺术家们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里程碑式作品。冼星海在此用6天6夜谱出《黄河大合唱》,首演时用搪瓷缸、煤油桶代替乐器,却奏出了“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诗人贺敬之回忆:“每盏油灯下,都是一个个燃烧的灵魂。”这些作品通过木刻版画、街头剧等形式传播至前线,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
据统计,鲁艺存续7年间培养文艺骨干超过2000人,创作剧本400余部、歌曲3000多首,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
二、实践出真知:田间地头的艺术革新鲁艺推行“教学—创作—实践”一体化模式。师生们白天开荒种地,晚上排戏作曲,定期组成文艺工作队深入农村。版画家古元将作坊木匠的技法融入创作,剪纸艺术家力群向民间艺人学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延安画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更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兄妹开荒》等秧歌剧让农民第一次成为舞台主角。
“鲁艺就像一座熔炉,把艺术和人民熔炼在一起。”——戏剧家张庚 三、精神遗产: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如今,鲁艺旧址保留了周恩来旧居、音乐系教室等遗迹,展陈的手稿、木刻刀、煤油灯讲述着当年的创作激情。2016年,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吸引数万访客。更深远的是,鲁艺奠定了中国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传统,影响了《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等后续经典作品的创作理念。
正如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所说:“鲁艺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一种文化方法的诞生地——它证明真正的文艺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这片黄土坡上的窑洞,至今仍向世人传递着艺术与人民结合的永恒生命力。
(注:文中数据及引述参考《延安鲁艺回忆录》《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史》等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