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黄土高坡上,一孔孔窑洞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其中,中央旅游工作委员会旧址作为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摇篮,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旅游事业的前瞻性布局。
一、历史坐标:特殊时期的战略部署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指挥中心。为加强对外宣传、团结国际友人,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旅游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群内,由十余孔窑洞组成,设有接待室、翻译办公室、行程规划处等职能部门。
重要时间节点:1941年3月: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李克农兼任首任主任
1942年:接待首批国际记者团,包括爱泼斯坦等著名记者
1944年:组织"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封锁线
二、创新实践:红色旅游的雏形委员会开创性地设计了多条"红色路线",涵盖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边区工厂等特色参观点。工作人员编写了中英文对照的《延安参观指南》,首创"革命情景体验"模式,让参观者通过实地走访、与干部群众座谈等方式理解中国革命。
最具特色的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国际友人与当地农民同住窑洞、一起开荒种地,这种沉浸式体验成为后来红色旅游的重要范式。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延安的参观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三、国际视野:民间外交的重要窗口据统计,1941-1947年间委员会共接待87批国际代表团,包括美国军事观察组、印度援华医疗队等重要团体。通过这些旅游活动,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信息封锁,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革命景象。
「旅游工作就是政治工作」,时任委员会副主任的廖承志曾这样强调。每次接待都精心设计路线,将南泥湾大生产、整风运动成果等融入参观内容,使旅游成为传播革命理念的生动课堂。
四、精神传承:新时代的启示改革开放后,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建有专题展览馆,通过200余件历史文物、仿真场景复原,展现早期红色旅游的工作模式。特别复原的「外事接待窑洞」内,煤油灯、打字机、手绘地图等实物生动再现当年工作场景。
当代红色旅游发展从中汲取重要经验:坚持内容为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旅游体验;注重国际传播,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现形式,运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等。旧址所在的枣园革命旧址群,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结语中央旅游工作委员会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旅游工作的实践基地,不仅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更彰显了党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民间外交的智慧。这片黄土地上的窑洞群,将继续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为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本文根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档案、相关口述历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