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凤凰山麓的一片黄土窑洞群中,坐落着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青委”)旧址。这些看似朴素的窑洞,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神经中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壮丽篇章。
一、历史坐标:烽火中的青春集结1938年11月,为适应全民族抗战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由陈云任书记,冯文彬任副书记。委员会选址延安城北的杨家岭,后迁至王家坪。现存遗址为依山开凿的十余孔窑洞,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及冯文彬等领导人的旧居。
这里制定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创办了《中国青年》杂志,指导全国青年救国会开展“到前线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运动。1940年5月4日,中央青委在此策划了延安万人青年大会,毛泽东即席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著名演讲。
二、精神熔炉:窑洞里的思想火炬在油灯摇曳的窑洞里,中央青委组织编写了《青年工作手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等教材,培养出胡耀邦、蒋南翔等青年工作骨干。通过“青训班”“抗大”等渠道,将革命火种播撒至全国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青委创造性地开展“斯诺小组”读书会,组织青年研讨《西行漫记》《共产党宣言》;创办“青年艺术剧院”,排演《兄妹开荒》等剧目,用文化艺术激发抗战热情。美国记者斯特朗曾感慨:“这些窑洞里的年轻人,正用思想和行动重塑中国的未来。”
三、实践场域:从黄土高坡走向全国中央青委不仅是理论策源地,更是实践大本营。据档案记载,仅1939-1942年间,通过青委组织的“青年垦荒团”就在陕甘宁边区开垦荒地12万亩;“青年技术学校”培养机械、医疗等专业人才3000余人;建立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发展到50万人,成为敌后战场的重要辅助力量。
“延安的青年们是团结的,是民主的,是艰苦斗争的模范。”——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的讲话 四、当代回响:红色基因的传承如今,修缮一新的旧址设有专题展览,通过200余件实物、300多张历史照片,全方位展示那段激情岁月。窑洞墙上仍保留着“努力学习,实事求是”的标语,木桌上摆放着仿制的油印机、马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青年干部们“围着炭火论国是,伴着星光写纲领”的革命热忱。
每年“五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团体在此举行入团宣誓、主题团日等活动。清华大学学生李悦在参观后写道:“触摸这些斑驳的黄土墙,我理解了什么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初心。”
结语中央青委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它提醒着新时代青年: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复兴伟业仍需接力奋斗。正如旧址纪念馆结束语所写——“青春为证,初心如炬;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