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央卫生工作委员会旧址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麓,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历史见证。这座简朴的窑洞院落,不仅承载着红色医疗的发展历程,更凝聚着“救死扶伤、服务军民”的医疗精神。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军队卫生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共中央于1939年正式成立中央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傅连暲、苏井观等医疗专家领导,统筹全军卫生工作,制定卫生政策,并组织开展战地救护、疾病防控等工作。驻地选址延安,既考虑战略安全性,也便于与中央其他部门协调。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委员会创造性地开展医疗工作:利用陕北草药研制替代药品,建立流动医疗队深入前线;编写《战场救护手册》培训卫生员;设立简易卫生所,开展疟疾、痢疾等流行病防治。1941年,委员会还牵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延安八路军卫生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医疗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委员会推广的“预防为主”方针,通过卫生宣传、灭蝇运动等措施,显著降低了根据地军民发病率。毛泽东曾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充分肯定了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
如今,旧址保存有窑洞办公室、药材库房等设施,并陈列着医药箱、手术器械等文物。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史的重要窗口。其展现的艰苦奋斗、创新务实的精神,对当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延安中央卫生工作委员会旧址如同一部立体史书,记录着红色医疗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关心军民健康的生动体现,更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医疗领域的早期实践。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永远闪耀着医者仁心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