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旧址群中,中央和平运动工作委员会旧址犹如一颗被岁月打磨的明珠,默默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这座位于杨家岭的普通窑洞院落,曾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推动统一战线的重要策源地。
一、红色土壤孕育和平理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机构。1938年秋,中央和平运动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开展国际和平宣传、团结国内外进步力量。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直接指导,董必武、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参与具体工作。在物资匮乏的延安,委员会通过编印《和平通讯》、组织世界语教学、举办反法西斯展览等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
二、窑洞里的外交智慧旧址现存5孔窑洞和3间平房,最大的一孔窑洞曾是委员会会议室。墙上保留着当年手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势图》,粗糙的纸质地图上用红蓝两色标注着战场动态。在煤油灯下,委员会成员曾接待过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通过他们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呼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0年,委员会在此起草的《致世界民主力量书》被翻译成12种语言,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民间外交的重要文献。
三、和平理念的实践转化委员会的工作不仅停留在宣传层面,更注重将和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1941年组织的“延安和平宣言”签名运动,收集到国内外十余万人的签名;1942年创办的“和平培训班”,为各根据地培养了300多名对外宣传骨干。这些实践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外交政策积累了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曾评价:“我们这个土窑洞里的和平运动,要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
四、历史回声与当代启示如今,修缮一新的旧址陈列着当年使用的油印机、手摇发电机等文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和平信念的动人场景。2019年,该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和平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有超过20万游客来此参观,在斑驳的土墙前感悟“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道理。
这座看似平凡的陕北院落,实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思想的早期实践场。它提醒着我们:和平不是妥协退让,而是需要主动建构的价值追求;红色基因中不仅包含革命精神,更蕴含着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切关怀。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延安窑洞里诞生的和平智慧,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注:旧址现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革命旧址内,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