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的黄土高原上,一座朴素的窑洞院落静静矗立于杨家岭的山坡间。这里曾是中央教育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教委”)的办公旧址,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红色教育的指挥中心”。1941年至1947年间,这处看似平凡的场所,却承载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策源地。
一、历史背景:战时教育的战略枢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延安成为敌后根据地的政治核心。为整合教育资源、培养革命干部,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徐特立、吴玉章等教育家牵头,驻地位于杨家岭。委员会下设教材编审、干部培训、群众教育等多个部门,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教育凝聚民心、服务抗战。
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中央教委的成立,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第二战场”。
二、教育创新:从窑洞走向全国的模式探索在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中,中央教委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延安教育模式”:
干部教育优先:创办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院校,为前线输送了数万名兼具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干部;
群众扫盲运动:编写《大众识字课本》《农村冬学教材》,通过夜校、识字班等形式,使根据地文盲率从80%降至30%;
理论与实践结合:倡导“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学员参与开荒纺线,践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念。
这些经验后来被总结为“延安教育精神”,成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蓝本。
三、旧址风貌:红色记忆的物质载体现今的旧址保护区占地约5亩,保留有10孔窑洞及1间平房。其中:
一号窑洞为徐特立办公室,陈列着煤油灯、土纸笔记本等原物,墙上的手绘地图仍清晰可辨;
教材编审室展出了《解放日报》教育专栏的珍贵手稿,体现了当时对教育科学化的探索;
庭院中的石碾曾是学员们讨论课的“天然讲堂”,见证了无数思想火花的碰撞。
(示意图:中央教委旧址窑洞群) 四、当代启示:红色基因的传承价值2016年,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历史纪念,更在于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人民性:延安经验证明,教育必须扎根群众需求,这一理念在今天仍指引着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数字化时代,旧址提醒人们珍视知识传播的初心;
本土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范式。
正如教育家徐特立所言:“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这处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永不熄灭的教育灯塔,持续照耀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
注:本文基于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延安革命纪念馆公开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