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延安这座革命圣地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而坐落于延安城北凤凰山麓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旧址,更是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里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烽火连天岁月中培养军事人才的艰辛历程,更孕育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精神,成为军事教育领域一座永恒的红色殿堂。
一、历史背景:烽火中诞生的军事学府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成立,后迁至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一时期,正值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培养军政干部对于抗日救国的重要性。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题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
抗大旧址现存有校部、教室、学员宿舍等建筑,多为陕北特色的窑洞。这些简朴的院落和窑洞,在当时却承担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重任。据统计,抗大在延安时期共培养了十余万名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二、教育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抗大的教育模式极具创新性,打破了传统军事教育的桎梏。其课程设置既有《论持久战》《游击战术》等军事理论,也包含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更值得称道的是,抗大强调“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学员经常参加实际战斗和生产劳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在教学方法上,抗大倡导“官教兵、兵教士、兵教兵”的互助式学习。没有正规教室,山坡、院落就是课堂;缺少纸笔,树枝、土地就是书写工具。这种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教育奇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三、精神传承:抗大校风的当代价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结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紧张反映了危机意识和奋斗状态,严肃代表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活泼则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这八个字不仅塑造了抗大学员的精神风貌,也为当代军事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如今,抗大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参观者。那些简陋的窑洞、斑驳的桌椅、发黄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6年,抗大建校80周年之际,这里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新一代军人在这里宣誓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
四、现代启示: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抗大的办学实践对当今军事教育改革仍有重要启示。其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军事教育的灵魂;其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根本途径;其三,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永不过时。
在实现强军目标的新征程中,抗大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各军事院校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组织学员到抗大旧址参观见学,让年轻一代军人实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站在抗大旧址前,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学员们高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豪迈歌声:“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座用黄土筑就的红色殿堂,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更是永恒的精神高地,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军人为强国强军梦想而不懈奋斗。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规范化军事高校所在地,其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的遗存。它代表的是一种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一种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闪耀在中国军事教育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