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凤凰山麓的黄土窑洞群中,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旧址犹如一座红色的丰碑,默默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探索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的伟大实践。这些朴素的窑洞不仅是政策的诞生地,更是一部用信仰与行动书写的民族工作史诗。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民族工作委员会,由李维汉同志担任主任。简陋的窑洞里,煤油灯下,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与回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代表促膝长谈。一张木板桌、几只粗瓷碗,成为制定《关于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等历史文件的工作台。这些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奠定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础。
窑洞前的枣树下,常举办民族联谊会。蒙古族战士教摔跤,回族同胞展演花儿民歌,藏族代表敬献哈达——这些场景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1945年党的七大更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入党章,窑洞里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委员会创设"民族学院"(后更名为延安民族学院),培养出乌兰夫、赛福鼎·艾则孜等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学员白天开荒种地,夜间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课程表上特别标注"尊重清真饮食习惯""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细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活与学习一体"的模式,后来发展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雏形。
在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委员会组织成立"回民支队",专门设立清真灶,允许穆斯林战士按照教义生活。这种细致入微的尊重,使得少数民族群众由衷感叹:"共产党比父母还懂我们的心!"
如今,旧址窑洞内仍保留着当年的土炕、文件箱和手摇电话机。墙上照片里,毛泽东与回族阿訇握手时微微前倾的身姿,诠释着"尊重"二字的千钧之重。2016年修缮开放后,这里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十万各族群众前来瞻仰。
一位维吾尔族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石榴籽的比喻,早在这些窑洞里就发芽了。"旧址旁新立的"民族团结林"中,56棵松柏向阳生长,仿佛在诉说:从延安窑洞到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初心始终如一。
当晨光再次洒满凤凰山,窑洞斑驳的木门仿佛仍在轻声讲述:真正的团结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用火塘边的夜话、田地里的汗珠、政策文件里的每一个逗号句点编织而成的锦绣。这座红色民族的团结者,正以它特有的沉默,守护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