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旧址群的黄土窑洞中,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旧址犹如一座沉默的丰碑,见证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的红色历程。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工作的指挥中枢,更是千百万中国女性挣脱封建枷锁、走向社会舞台的起点。
一、窑洞里的星火:妇女委员会的成立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迁驻延安。为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投身革命,1939年3月,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在杨家岭正式成立,由蔡畅、邓颖超等杰出女性革命家主持工作。简陋的土窑洞里,一张木桌、几把板凳构成了指导全国妇女运动的“神经中枢”。
历史镜头: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委员会在延安召开万人大会,邓颖超站在土台上疾呼:“妇女要解放,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台下裹过脚的中年妇女、剪短发的女学生、抱着婴儿的农妇,眼中第一次燃起自立的光芒。 二、纺车与枪杆:生产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实践委员会创造性地将妇女解放与生产实践结合。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女子大学学员在延河边开荒种地,日均开垦荒地0.8亩;边区纺织合作社组织20万妇女纺纱织布,年产量达4.2万匹。毛泽东曾赞誉:“延安的妇女们用纺车纺出了革命需要的布匹,也纺掉了千百年的封建束缚。”
三、法律与教育:制度性突破的先行者在委员会推动下,《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废除童养媳制度,规定男女平等财产权;1940年创办的中国女子大学,三年间培养出2000多名女干部。学员王定国回忆:“女大教室里,膝盖当课桌,炭条当铅笔,但我们学了《社会发展史》,懂了妇女为什么要解放。”
四、从延安到全国:红色基因的时空传承1947年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时,妇女工作委员会已建立起辐射各根据地的组织网络。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的蔡畅、康克清等人主持制订了第一部《婚姻法》。如今旧址修复的窑洞内,纺车、煤油灯、泛黄的《中国妇女》创刊号,仍在无声诉说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源流。
当代回响:2021年,旧址成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者常在此重读邓颖超的手稿:“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让妇女变成男人,而是让每个女性都能自由选择成为自己。”这片黄土地上的窑洞群,不仅承载着革命年代妇女解放的集体记忆,更持续释放着超越时空的思想能量。当新时代女性在航天、科研、扶贫等领域崭露头角时,她们的精神谱系中,依然跃动着延安土窑里那盏煤油灯的光芒。
本文参考:《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延安女大校友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