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凤凰山麓,一座朴素的窑洞院落静静矗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铁路工作委员会(简称“铁工委”)的办公地点。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铁路工作的核心机构,铁工委不仅承担着保障战时运输的重任,更孕育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雏形,堪称“红色铁路的建设者”。
一、特殊年代的诞生使命1942年,随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铁路运输成为物资调配和军事行动的生命线。党中央决定成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铁路工作,铁工委应运而生。委员们在简陋的窑洞里绘制铁路线路图,研究破袭战术,制定运输方案,桌上的煤油灯常常亮至深夜。他们在敌人严密控制的铁路线上建立起隐蔽运输通道,被誉为“铁轨上的游击队”。
二、艰苦奋斗的技术创新面对日军对铁路线的严密封锁,铁工委创造了“移动修路队”模式,技术人员随身携带简易工具,随时修复被破坏的轨道。他们发明的“分段联动运输法”,将长距离运输分解为多个短程接力的方式,有效规避敌人巡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甚至用木头制造临时铁轨配件,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三、人才培养的摇篮铁工委在延安创办了铁路干部训练班,课程涵盖铁路工程、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学员们白天学习理论,晚上在油灯下绘制图纸,结业后奔赴各根据地开展铁路工作。这批骨干后来成为新中国铁道部的中坚力量,其中多人参与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四、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如今,铁工委旧址保留了当年的办公桌椅、手绘地图等实物,墙上悬挂着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与铁路职工的合影。遗址旁设立的陈列馆,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铁道游击队”的作战场景。每年有大量铁路职工来此开展主题教育,传承“铁轨上的长征精神”。
五、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从延安窑洞到高铁时代,铁工委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铁路人。当今中国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八纵八横”路网不断完善,这正是红色铁路精神的当代延续。旧址公园内专门设立的“铁路精神传承墙”,记录着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的技术变迁,展现着代代相传的奋斗脉络。
这座看似普通的窑洞院落,实则是中国铁路事业的重要发源地。它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开创人民铁路事业,其承载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