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连年干旱与水土流失使得这片本就贫瘠的土地更加艰难。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这一指导思想下,1941年春,中央水利工作委员会在延安成立,李富春同志担任首任主任。
二、旧址风貌:窑洞里的水利蓝图委员会旧址位于延安城东的杨家岭,由七孔土窑洞组成。最大的一孔窑洞作为会议室,墙上悬挂着手绘的《陕甘宁边区水利建设规划图》,粗糙的木质桌案上摆放着经纬仪、水平仪等简陋测量工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水利工作者们完成了边区首个系统性水利普查,绘制了200余幅水利工程草图。
[历史照片:窑洞内景,土墙上挂着泛黄的水利规划图] 三、开创性成就:红色水利的实践创新委员会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多项里程碑:
1942年主导修建的裴庄渠,首次采用“以工代赈”模式,既解决灌溉问题又缓解灾荒;
1943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水利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新民主主义水利法规;
1944年开创的“水土保持试验田”,为黄河流域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精神传承:水利报国的红色基因这里孕育的“深入实际、依靠群众、科学治水”的延安水利精神,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精神底色。钱正英、傅作义等后来主持全国水利工作的领导者,都曾在此接受过水利工作的初步实践锻炼。现存的工作笔记显示,委员会曾组织127次实地勘测,召开89次群众座谈会,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文物展示:泛黄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水文数据和群众建议] 五、当代价值:永不褪色的治水智慧如今,旧址已成为国家级水利教育基地。那些窑洞里诞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梯田水利化”等理念,仍在今天的南水北调、黄河治理等重大工程中焕发生机。2019年修复开放以来,已接待超过10万人次参观学习,成为传承红色水利基因的重要载体。
站在新时代回望,延安中央水利工作委员会旧址不仅是一座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水利规划,不仅要懂得驾驭水流,更要懂得顺应民心。这或许就是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红色水利遗址,留给今天最珍贵的启示。
[现状照片:修复后的旧址全景,红旗在窑洞前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