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旧址群中,中央公路工作委员会旧址作为红色交通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交通事业的艰辛历程。这座位于延安城东的普通窑洞院落,曾是新中国公路事业的摇篮,被誉为“红色公路的开拓者”。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成为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面对日军封锁和物资匮乏的困境,中共中央于1939年成立公路工作委员会,由董必武同志兼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工程处、运输处等机构,负责统筹边区公路建设和运输管理。旧址现存窑洞十余孔,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和工作人员宿舍,院内保留着当年勘测工具、施工图纸等珍贵文物。
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公路工委创造了多项奇迹。他们组织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修建了延安至榆林、延安至庆阳等主干道;发明了“锤凿石方、木轮压路”的土法施工技术;还建立了“骡马大队+人力运输”的物资保障体系。1940年修建的延榆公路,成为连接陕北与华北根据地的“生命线”,年均运输物资达万吨规模。
这些红色公路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承载着革命精神的传播。公路工委创造性地将养路工作与群众运动结合,开展“护路模范”评选;在道班设立文化识字班,使养路工成为革命宣传员;还制定了《边区公路养护条例》,开创了人民交通管理的先河。周恩来同志曾评价:“公路工委把铁锹变成了革命武器。”
抗战胜利后,公路工委骨干力量成为新中国交通建设的中流砥柱。首任交通部长章伯钧、著名公路专家王世睿等均在此历练成长。委员会形成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作风,被提炼为“延安交通精神”,影响着几代中国交通人。
如今,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专题陈列馆。沙盘模型再现了当年“之字形盘山公路”的智慧设计,互动屏幕展示着老养路工的口述历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42年版《边区公路网络图》,用红色线条标注的23条干线,犹如血脉连接着革命根据地。
站在长满酸枣树的院坝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勘测队员的号子声。这些深嵌在黄土高坡上的车辙,不仅碾出了胜利之路,更铺就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之道。正如展览结语所说:“从骡马道到高速路,变的交通方式,不变的是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