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的黄土高原深处,一排依山而建的窑洞静静矗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的所在地。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神经中枢,这座旧址不仅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记忆,更是红色工人精神的永恒象征。
一、历史坐标: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的交汇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加强对全国工人运动的统一领导,于1938年正式成立中央工人运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会选址于延安城西北的王家坪,与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相邻,凸显出工人运动在革命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时任主任邓发、副主任张浩等领导人在这片简陋的窑洞里,指挥着遍布敌后根据地的工人抗日救亡运动。
据统计,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央工委领导下的各根据地工会会员已发展至92万余人,组织工人武装支队超200支,为前线修复武器、运输物资的工人达百万人次。
二、精神熔炉:从“工运”到“红色工人”的升华窑洞前的石磨盘上,曾召开过多次影响深远的工运会议。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劳动政策的提纲》在这里诞生,首次提出“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的方针,将工人阶级利益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工人们白天开荒种地、夜间学习政治,形成的“赵占魁运动”等生产竞赛热潮,使“劳动光荣”成为革命者的共同信仰。
“工人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革命的主人翁。”——1943年中央工委《告全国工人书》中的这句话,至今镌刻在旧址展馆的墙壁上。 三、实践创新:劳动英雄与技术革命的摇篮中央工委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组织兵工厂工人开展“新劳动者运动”,使手榴弹月产量从3000枚提升至3万枚;开办工人夜校培养出李强等军工专家;推广“互助合作社”模式,让手工业工人成为根据地经济支柱。这些实践塑造了“艰苦奋斗、技术报国”的红色工人品格。
四、时代回响: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如今,修缮一新的旧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柜中泛黄的《中国工人》期刊、粗糙的劳动奖章、手绘的生产统计图表,无声诉说着那段火红岁月。每年“五一”劳动节,总有新一代工人在此宣誓:“继承延安工运精神,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2019年,旧址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倡导的“工会维权与服务相结合”工作法,仍被当代工会组织沿用发展。
结语当夕阳为窑洞镀上金辉,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铁锤敲击声。延安中央工人运动工作委员会旧址不仅是革命文物,更是一座精神灯塔——它告诉世人,中国工人阶级如何用汗水和智慧,在民族存亡之际铸就了不朽的红色丰碑。
(本文基于延安革命纪念馆档案及《中国工人运动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