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旧址群中,中央港澳工作委员会旧址虽不显眼,却是中国共产党与港澳地区建立特殊联系的重要历史见证。这座位于杨家岭的普通窑洞,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开展港澳工作的指挥中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团结港澳同胞、争取民族解放的红色记忆。
一、历史背景与建立沿革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港澳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国际社会、获取抗战物资的重要通道。为加强对港澳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专门机构。1941年春,中央港澳工作委员会在延安正式成立,由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廖承志等同志具体负责。委员会选址杨家岭,与中共中央办公厅相邻,便于协调工作。
二、工作任务与历史贡献委员会主要承担三项核心任务:一是通过港澳渠道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打破国民党当局的信息封锁;二是组织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支援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港澳进步人士,培养爱国力量。据统计,抗战期间通过港澳渠道向根据地输送的药品、电台等物资价值超过百万港元,何香凝、马万祺等港澳爱国人士均通过该委员会与延安保持密切联系。
三、建筑特色与保护现状旧址现存三孔接口窑洞,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窑洞内部分为办公区、会议区和生活区,保留了当年的木质桌椅、煤油灯等实物。2019年,陕西省文物局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新增全景VR展示系统,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历史场景复原动画。如今,这里已成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逾万名港澳访客。
四、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港澳同胞始终与国家命运与共。”延安时期形成的港澳工作经验,为“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旧址展馆特别设置了“延安-港澳时空对话”互动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1942年港澳青年代表团访问延安的历史场景,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与港澳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
结语:这座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与港澳同胞同心同行的道路。它不仅是革命旧址,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激励着新时代港澳同胞继续发扬爱国传统,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