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国际联络工作委员会旧址,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地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加强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沟通,于1938年正式成立该机构。这座黄土窑洞院落不仅承载着战时外交的珍贵记忆,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国际视野的实物见证。
委员会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设翻译科、联络科、宣传科等部门,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用一台老式收音机、几台打字机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斑驳的土墙上至今保留着世界地图钉痕,桌上煤油灯的油渍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深夜译电的紧张场景。
1938-1945年间,这里接待了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等百余位国际友人。代号“北极星”的接待室里,曾举行过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1940年春天,印度援华医疗队在此与毛泽东彻夜长谈;1942年夏末,苏联记者卡尔曼在此整理出《战斗中的中国》摄影集原始素材。
现存档案显示,委员会曾组织编写英、法、俄、日四种语言的《抗战通讯》,通过秘密渠道发往26个国家。院内那口深水井旁,至今立着刻有中英文“友谊之泉”的石碑,是1944年美国观察组到访时共同凿建的纪念物。
在国民党严密封锁的困境中,委员会创造性地开展“窑洞外交”。他们利用传教士通道传递情报,通过香港转口药品时夹带宣传品,甚至将宣传材料伪装成《圣经》封面运送出境。1941年皖南事变后,委员会用三天时间完成事件英文报告,通过新加坡《南洋商报》向世界揭露真相。
最令人称道的是“纸弹攻势”——将日军暴行证据做成微型胶片,藏在钢笔、糖果盒中带往国外。1943年送往纽约联合国筹备会的铁证盒,现仍保存在联合国档案馆,盒盖内侧还留着经办人用铅笔写的“延”字暗记。
旧址 preservation 区保留着当年特有的“外交密码”:会议室窗帘拉开角度代表会谈密级,院中枣树挂红布条表示有紧急情报传递。这些智慧结晶如今被编入《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传统教程》,成为外交人员的必修案例。
2019年修复开放时,在墙角发现的铁皮箱内藏有217份手写外交通讯稿,其中1945年8月15日记录日本投降消息的稿纸上,有着泪痕晕开的墨迹。这个细节被做成互动展项,让参观者能触摸到历史的情感温度。
如今,旧址院中的丁香树已亭亭如盖,每年四月开花时节,总会有国际友人的后代前来献花。2021年斯诺的孙女在此种植纪念树时曾说:“这座院落证明,真正的桥梁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人类对正义的共同追求。”
那些发黄的电报纸、锈蚀的油印机、磨得光滑的石阶,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外交教科书。它提醒着我们: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这座红色桥梁所承载的开放胸怀、斗争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