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东南侧的山坡上,几孔普通的窑洞静静伫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新闻工作委员会的办公地点,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这些看似简陋的窑洞,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承担起了传播党的声音、鼓舞军民斗志的重要使命。
1941年5月,为加强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新闻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张闻天、博古、陆定一等同志负责,下设《解放日报》、新华社、延安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新闻工作者们用油印机、无线电设备,在窑洞中开启了红色新闻事业的伟大征程。
当时,委员会所在的窑洞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同志们白天撰稿编辑,晚上点着煤油灯校对排版。纸张紧缺时,他们甚至用树皮、墙壁练习写作。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延安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中央新闻工作委员会在延安时期开创了多项新闻工作的创新实践:
全党办报:突破专业记者局限,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新闻采集
群众路线:设立读者来信专栏,反映群众呼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战地报道:派记者随军采访,首创“战地通讯”这一新闻体裁
对外传播:通过新华社英文广播,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声音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更使党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在委员会指导下,《解放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的首发报道。新华社播发的《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等战地通讯,成为激励全国军民的经典作品。延安广播电台则通过无线电波,把党的政策传送到敌后根据地和国统区。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历史,更塑造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闻作风,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定了基本原则。
如今,中央新闻工作委员会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然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窑洞内保留着当年的办工桌椅、油印机、收音机等物品,墙上挂着新闻工作者挑灯夜战的老照片。
延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传统——坚持党性原则、深入实际调查、语言通俗易懂、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至今仍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在媒体格局巨变的今天,红色新闻工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对职业的敬畏,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央新闻工作委员会旧址不仅是革命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的新闻工作者,用笔墨和电波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他们创造的红色新闻传统,如同窑洞前的枣树,根系深扎泥土,枝叶向往光明,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的新闻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