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中央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旧址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默默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友好交往中的初心与担当。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友好精神的生动载体。
一、历史坐标:窑洞中的国际视野1940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央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于此成立,选址于延安城郊的一排窑洞中。这些看似朴素的窑洞,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国际友好工作。
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与国际友人建立联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国际社会对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与支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国际友人都曾在此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入交流,他们的著作《西行漫记》等向世界真实展现了延安的革命气象。
二、友好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委员会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友好”模式:
文化交融:组织国际友人参与根据地生活,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消除文化隔阂
实地考察:安排外国记者、医生等专业人士深入抗日根据地,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成效
互助合作:吸纳国际医疗队、技术专家参与根据地建设,如白求恩医疗队的援华事迹
这种以平等、互利、真诚为基础的交往方式,打破了当时西方对中国共产党偏见,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精神传承:从延安到世界延安时期的国际友好工作,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的雏形。毛泽东同志在窑洞中与国际友人的谈话,多次强调“中国人民要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的理念,这成为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源头。
旧址现存的文物中,一本1943年的《国际友人登记册》尤为珍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友好人士信息,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来访目的、交流成果等。这本册子生动体现了当时国际交往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四、当代启示:友好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延安中央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旧址的价值更加凸显:
民间外交的典范:证明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国家关系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的体现: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红色基因的传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历史借鉴
2021年,旧址完成保护性修缮,新建的展陈馆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参观者能沉浸式体验那段国际友好交往的岁月。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友人来延参观的重要站点。
结语延安中央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文物,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好源于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交往中始终秉持的原则。在这片黄土高原上诞生的红色友好精神,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注:本文基于历史资料整理,部分细节为配合叙事需要进行文学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