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金融火种,照亮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在延安杨家岭的黄土坡上,几孔朴素的窑洞静静伫立。这里是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旧址,1940年成立之初仅有9名工作人员,却承载着红色金融的使命。窑洞内,木桌、煤油灯、算盘构成了最初的“央行办公室”,墙上手绘的汇率走势图与物资调配表,见证着战时金融的智慧。
面对国民党经济封锁,委员会开创性发行“边币”,建立独立货币体系。1941年首批发行的500万元边币,采用陕北民间剪纸图案防伪,纸币背面印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字方针,成为红色金融的精神图腾。
金融工委成员常背着账本穿梭于战火中,被称为“马背银行”。1942年冬,会计科长李强带队转移金库,将银元分装于20头骡子的鞍袋,历时17天跋涉400里,最终保全根据地80%的资金储备。这种“流动金库”模式后来发展为华北银行的运营雏形。
委员会还创造性开展“物资本位”信贷:农民可用秋收后的小麦作为抵押获取春耕贷款。至1945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2亿元边币,帮助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增长47%,真正实践了“金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物资极度匮乏时期,金融工委建立“三位一体”体系:货币发行局控制通胀,贸易总局调控物价,合作总社保障民生。1943年通胀危机时,通过抛售根据地生产的食盐、煤炭回笼货币,成功将物价指数从每月上涨25%控制在3%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委员会设立首个党内金融培训班,教材包括《游击区经济工作》手抄本。学员结业时需通过“实战考核”——带着5元边币在封锁区生存一周并实现资金增值。这种培养模式后来孕育出新中国首批金融骨干。
如今旧址保留着当年的土坑金库、手摇铸币机等文物。1947年转移前夕,工作人员将重要账本密封埋入窑洞地窖,这些盖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印章的账册,成为研究红色金融的珍贵史料。
从窑洞里的货币实验到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工委创建的“独立自主、服务实体、防控风险”三大原则,至今仍是中国金融业的基石。2019年旧址修缮开放时,特意在原址复刻了用马尾毛制作的金融档案刷,向那种“一毛钱掰成两半花”的节俭精神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