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延安城北的中央电影工作委员会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重要策源地。1938年春,为宣传抗战、鼓舞军民士气,党中央在简陋的窑洞里组建了这一特殊机构。彼时物资匮乏,仅有的35毫米摄影机需要靠人力肩挑背扛辗转战场,胶片则通过秘密渠道从香港辗转运输。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以袁牧之、吴印咸为代表的电影先驱,用镜头记录了《延安与八路军》等珍贵影像,开创了“扛着摄影机上前线”的红色电影传统。
电影工作者们创造性地开展“土法制片”:没有灯光设备就利用陕北强烈的自然光,缺乏剪辑台就用木板搭建简易工作台,甚至用染色的玻璃纸模拟彩色效果。1942年拍摄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首次实现了声画同步录制,片中王震旅长亲自配音的豪迈宣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成为激励全国的经典画面。这些实践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纪录片导演,更探索出“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我们是用胶片代替子弹,用银幕当作战场。”——袁牧之在1940年电影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委员会在1943年制作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片,开创了用电影记录重要党史的先河。影片中毛泽东同志迎着风沙演讲的镜头,通过流动放映队传遍各根据地,使党的声音突破封锁直抵民心。这种“电影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后来衍生出《白毛女》《钢铁战士》等经典作品,构建起中国电影独特的红色美学体系。现存于旧址的移动式提包放映机,至今仍能正常运转,金属机箱上的磨损痕迹无声诉说着“马背上的电影院”的峥嵘岁月。
如今修缮一新的旧址纪念馆内,数字化展陈技术让《红旗漫卷西风》等胶片影像重获新生。研究表明,延安时期形成的“深入生活采风-集体创作剧本-群众参与评议”创作流程,仍在影响当代主流影视作品的生产模式。2019年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导演李伟坦言:“我们重走电影委员会当年的采风路线,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故事’。”这片黄土地孕育的创作精神,已沉淀为中国电影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1940年:首部人民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完成前期拍摄
1945年:建立流动放映队体系,覆盖陕甘宁边区
1949年:委员会成员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