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封锁。为解决军事和民生需求,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工业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工委”),由李富春同志担任主任。委员会选址延安杨家岭,依托黄土高原的窑洞开展办公,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领导工业建设的机构。
二、机构职能:红色工业的“总指挥部”中工委的职能涵盖军工生产、民用工业规划、技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
军工体系构建:组织兵工厂生产手榴弹、地雷、步枪等武器,保障前线供给;
民用工业发展:兴办纺织厂、造纸厂、化工厂,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技术人才培育: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工业训练班,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工业骨干。
三、旧址风貌:窑洞里的工业智慧现存旧址由十余孔窑洞组成,分为办公区、会议区和生活区。最大的窑洞作为会议室,悬挂着手绘的工业分布图;狭小的办公室内,油灯、算盘、手摇电话机等物品再现了当年艰苦的工作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委员会利用窑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将部分窑洞改造为精密仪器存放室,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四、历史贡献:从延安到全国的工业火种中工委在存续的8年间,领导建立了52家军工企业和200余家民用工厂,创造了“马兰草造纸”“土法炼铁”等技术奇迹。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技术与群众结合”等工业管理经验,直接影响了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许多委员后来成为重工业部、军工部门的领导骨干,实现了从“窑洞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跨越。
五、当代价值:红色工业精神的传承如今,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蕴含的自力更生、创新务实、科学规划的精神,对当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制造强国仍有深刻启示。正如展馆结束语所言:“每一台机床的轰鸣,都始于窑洞里的一盏油灯。”
延安中央工业工作委员会旧址不仅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往往始于最朴素的坚守,而领导核心的远见与担当,永远是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