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时常打破延安的宁静。在凤凰山麓几孔简陋的窑洞里,白求恩大夫带着医护人员用木箱搭建手术台,煤油灯下救治伤员的身影,成为延安中央医院最早的雏形。这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医院,以其“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的宗旨,成为当时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战地医疗中心。
医院旧址现存15孔石砌窑洞,每孔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曾兼具门诊、手术室和病房功能。由于缺乏消毒设备,医护人员将蒸馍的大铁锅改造成高压灭菌器;没有输液架,就用树枝削成挂钩;纱布经清洗消毒后反复使用数十次。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年均救治伤员超过3000人次,成功实施包括颅脑手术在内的复杂手术,创下战地医疗的奇迹。
“当年我们用竹片制作夹板,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94岁的老护士李桂英回忆道,“但谁也没想过放弃,因为每个伤员都是革命的火种。”
医院培养的医护人员被称为“红色种子”,他们总结的《战地救护手册》成为各根据地医院的标准教材。其中“就地取材、分级救治”的原则,至今仍是应急医学的重要理念。1947年医院随中央转移后,旧址陆续作为卫生学校、医学研究所使用,继续承载着医疗教育的使命。
2019年修缮开放的旧址纪念馆,用场景复原、全息影像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手术室窑洞内,按原样陈列着白求恩设计的“马背药箱”和便携手术器械。数据显示,开馆至今已接待逾50万人次参观,成为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
粗糙的石壁上的红十字斑驳依旧,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用信仰创造医学奇迹的岁月。如今旧址周边的山坡上,前来瞻仰的医学生常在此举行宣誓仪式。这种在极端条件下迸发的创新精神和人道主义光辉,已然超越时代,成为构建新时代医疗体系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