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东侧的山坡上,一座朴素的窑洞院落静立于枣树林中,这便是延安中央图书馆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图书馆,它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座闪耀着理想信念光芒的知识宝库。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适应干部理论学习需要,由张闻天同志倡议筹建中央图书馆。最初馆藏仅2000余册图书,分散在杨家岭的窑洞中。随着规模扩大,1940年迁至现址,建成拥有阅览室、书库和办公室的专用馆舍。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图书馆用煤油灯照明,土坯砌成书架,却珍藏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鲁迅全集、苏联文学作品等进步书籍。
馆内最珍贵的当属毛泽东亲自批注的藏书,他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页边写下万余字心得,这些批注后来成为《实践论》《矛盾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周恩来从重庆带回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邓小平捐赠的军事理论书籍,都成为干部争相传阅的珍贵文献。
图书馆开创了独特的流通模式:设立巡回书箱,将图书送往抗大、鲁艺等院校;开展“一本书运动”,鼓励学员抄录重点章节交流学习;每逢周末,窑洞前的石桌旁总围坐着讨论理论的青年。著名作家丁玲曾回忆:“在这里,我第一次系统读到《反杜林论》,那种思想启蒙如同黑夜里看到北斗星。”
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图书馆成为干部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编纂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被定为整风必读文献,专门开设的“整风文献专架”累计借阅达3万余次。时任馆长孙冰曾组织编写《图书分类法》,将“毛泽东著作”单独设为一级类目,开创了我国图书分类体系的先河。
如今修复后的旧址保留着原貌:土黄色窑洞门楣上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馆名,阅览室内依原样陈列着木板钉制的阅览桌,墙上挂着当年读者手写的读书心得。特别复原的“毛泽东借阅登记卡”显示,1943年他曾借阅《经济学大纲》等书籍,细致备注归还日期。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近年开展的“云端图书馆”项目,数字化复原了7000余册馆藏文物,通过VR技术让观众体验窑洞挑灯夜读的场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李静在参观留言中写道:“触摸这些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八十年前青年们追求真理的心跳。”
延安中央图书馆旧址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用满架书香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中对知识的渴求。它启示我们:真正的知识宝库不在于藏书的华美,而在于思想之光的传递。这份红色基因,正随着新时代的春风,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