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圣地凤凰山麓,一处朴素的窑洞院落静静伫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的办公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系统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心,这座旧址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更是一条贯穿革命岁月的红色纽带。
一、历史坐标:民族工作的摇篮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团结各族群众共同抗日,于1939年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李维汉、乌兰夫等同志负责,以延安为基地,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制定党的民族政策纲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编写《回回民族问题》《蒙古民族问题》等重要文献。窑洞内的油灯下,党的第一代民族工作者们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民族平等、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探索:团结抗战的生动实践旧址内保留的会议室、档案室还原了当年工作场景。委员会通过举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培养了数百名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骨干;组织“民族抗战宣传队”深入西北地区,用各民族语言宣传抗日主张。1940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更成为团结各族青年的熔炉。这里诞生的《关于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等文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多民族国情相结合,展现了共产党人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
三、精神传承:红色纽带的当代价值如今,旧址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仍传递着历久弥新的精神:一是平等精神,毛泽东在此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至今仍是民族工作的基石;二是团结精神,当年各族同胞共同挖窑洞、开荒种地的场景,诠释了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三是创新精神,委员会探索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2019年,旧址修复后增设数字化展陈,通过全息投影再现各族代表共商国是的场景,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光彩。
结语从延安窑洞到民族团结大厦,这座旧址如同一条红色纽带,连接着党的民族工作初心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它提醒我们:民族团结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参观者触摸窑洞斑驳的土墙时,仿佛能听到80多年前各民族同胞在此携手许下的誓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