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矿业建设初心
在延安革命圣地凤凰山麓的一处古朴窑洞院落里,静静矗立着中央矿业工作委员会旧址。这座看似普通的陕北民居,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矿业开发的“神经中枢”,见证了红色政权如何以矿业支撑战时经济、保障军工生产的峥嵘岁月。
一、历史背景:战时经济的“工业血液”1941年,面对日军封锁和国民党经济围困,陕甘宁边区面临空前的物资短缺。毛泽东深刻指出:“粮食、棉花、铁、煤是支撑抗战的四大支柱。”在此背景下,中央决定成立矿业工作委员会,由李富春同志担任主任,统一领导边区矿业开发。
委员会成立后迅速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在延长油田组织石油增产,在关中地区开发煤矿,在晋绥边区恢复铁矿开采,形成了一套“土法上马、因地制宜”的矿业开发模式。
二、艰苦创业:窑洞里的矿业蓝图旧址由三孔窑洞组成:东侧为技术研究室,墙上悬挂着手工绘制的矿产资源分布图;中间为委员会办公室,木桌上摆放着算盘、油灯和地质标本;西侧为职工宿舍,土炕上仅有一条薄军被。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矿业工作者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1942年:延长油田年产原油增至127吨,提炼煤油供应边区照明
1943年:关中煤矿日产原煤达200吨,保障军工燃料需求
1944年:晋绥铁矿年产铁矿石5000吨,支撑兵器制造
“没有铁,我们造不出枪炮;没有煤,工厂就要停工。矿业就是战斗,矿井就是战场!”——老矿工王志强的回忆录
三、技术革新:群众路线的矿业实践委员会创造性地将群众路线运用于矿业开发:组织农民农闲时参与采矿,聘请老矿工担任技术顾问,开展“生产竞赛”激发劳动热情。更可贵的是,他们注重可持续发展:
推行“采矿与复垦相结合”,要求煤矿回填塌陷区
制定《矿业开采暂行条例》,规范资源保护
创办矿业培训班,培养首批红色矿业人才
这些实践为新中国矿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经验,其中“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四、精神传承:红色矿业的当代启示如今,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窑洞内复原的办公场景、泛黄的文件手稿、锈迹斑斑的采矿工具,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其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尤为珍贵:
自立更生的创业精神: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创人民矿业先河
科学求实的专业精神:坚持资源开发与地质规律相结合
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矿业发展始终围绕抗战需求和民生改善
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师生在此立碑纪念,碑文刻着:“红色矿业,初心如金;资源报国,使命如山。”
结语站在窑洞前,仿佛能听到当年地质锤的敲击声和测绘仪的转动声。中央矿业工作委员会不仅开采出支撑抗战的矿产资源,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建设的初心使命。这座“红色矿业的摇篮”提醒我们:资源开发永远要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连,这正是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