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东南侧的半山腰上,几孔古朴的窑洞静静伫立。这里便是1941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工作委员会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窑洞内复原的木桌、煤油灯和手绘航空图纸,无声诉说着在日军轰炸和国民党封锁的极端条件下,第一批航空骨干如何用算盘计算空气动力学数据,用自行车零件模拟飞机操纵系统。
周恩来同志亲自兼任首任主任,从全国各地抽调具有理工背景的青年干部,在窑洞里编写出《航空基础》《飞机构造原理》等首批教材。据档案记载,学员们用黄土垒砌飞机模型,用竹篾制作机翼骨架,甚至通过观察老鹰滑翔来理解飞行原理。这种“土法上马”的创业精神,为后来的东北老航校乃至新中国航空工业埋下了关键火种。
航空委员会最令人惊叹的成就是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现存档案显示,委员会曾组织翻译组通过地下渠道获取国外航空期刊,将螺旋桨设计、航空气象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战时可用的技术手册。1943年编写的《空中侦察要领》,创新性提出利用陕北地形特征进行低空突防的方法,比美军的类似战术早两年出现。
更值得铭记的是,委员会培养的108名首批学员中,有41人后来成为共和国航空事业的骨干。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曾动情回忆:“延安窑洞里的铅笔头,画出了中国空军的第一张蓝图。”2019年修缮旧址时发现的墙缝笔记,清晰地记录着当年对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气动分析,其专业程度令现代航空专家惊叹。
如今,旧址所在的王家坪已成为航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里陈列着用弹壳改制的游标卡尺、桦树皮制作的航图,以及当年手抄的《国际航空公约》中英文对照本。这些文物生动诠释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与不远处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七大”会址形成精神对话。
每年航空工业日,新入职的工程师们都会在此举行宣誓仪式。一位歼-20研发团队成员在留言簿上写道:“从窑洞到厂房,从算盘到超算,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自主创新的志气。”这种精神传承使得旧址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成为激励新时代科技自强的重要精神源泉。
当我们仰望翱翔蓝天的“鲲鹏”运输机、“威龙”战斗机时,不应忘记八十多年前延安窑洞里那盏摇曳的煤油灯。中央航空工作委员会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承载的创业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已然超越物理空间,化作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基因密码。这片黄土地上的航空初心,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向着航空强国的目标振翅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