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旧址群中,杨家岭一处朴素的窑洞院落静静矗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邮电工作委员会(简称“中邮委”)的所在地。作为红色通信事业的摇篮,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见证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通信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一、历史背景:战火中的通信使命1941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专门的邮电领导机构。次年春,中央邮电工作委员会在延安正式成立,由李强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会下设电台、有线电、邮政三个部门,形成了覆盖陕甘宁边区的通信网络体系。
“电报就是生命线”,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通信工作的重要性。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邮委的工作人员用土法制造电池、用木杆架设线路,创造了“马背上的电台”“地下电缆”等通信奇迹。
二、旧址风貌:窑洞里的科技攻坚现存旧址由12孔窑洞和3间平房组成,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中:
1号窑洞为委员会办公室,保留着当时的木质办公桌和手摇发电机
3-5号窑洞为电台操作室,墙上仍可见当年架设天线的痕迹
西侧平房是器材维修车间,展陈着手工制作的莫尔斯电码练习器
三、技术突破:自主创新的通信装备面对国民党的封锁,中邮委技术人员开展了系列技术创新:
“延安牌”收音机:利用缴获的零件组装而成,可接收莫斯科、重庆等地的广播
密码本革新:首创“一字一码”动态密码体系,被周恩来誉为“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野战通信系统:研制出可装在马背上的便携式电台,保障了前线指挥通畅
据统计,1942-1947年间,中邮委共收发电报逾50万份,传递文件30余万件,从未发生重大泄密事故。特别是在重庆谈判期间,延安与重庆间的专线电报成为党中央决策的关键依据。
五、精神传承:永不消逝的电波“你们的每个电波,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周恩来致中邮委工作人员的题词
如今,旧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室中陈列的泛黄电报纸、锈迹斑斑的发报机,无声诉说着那段“用生命守护通信”的岁月。201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红色通信》特种邮票,其中一枚便以这座窑洞为主图案。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通信指挥中枢,延安中央邮电工作委员会不仅保障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更培养了新中国通信事业的第一代骨干。其所缔造的“忠诚、创新、担当”的红色通信精神,至今仍是通信行业的精神财富。
(本文依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档案、《中国人民邮电史》等资料整理)










